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p1ib6AY5Q21LWLSvptqhHZYibGyx3ribyutrqufDH9iaOyU0uic8WZYZBchZica3I0mDsncAvenALQhjvWHpdLeuh2Mg/640?wx_fmt=png
作者:DoctorStrange
编辑:Vincero, YL, CloudY, Sihan
审核:Crystal
科学研究活动的名与利越来越集中于学术共同体内的少数精英,而DeSci运动凭借去中心化精神和区块链技术,意图让赛先生(Science)和德先生(Democracy)久别重逢。然而鉴于传统科研的历史惯性,DeSci运动任重而道远。钱从哪里来?钱到哪里去?经费的来源与使用始终都是科学研究的首要问题。
在欧洲十四世纪的大瘟疫过后,宗教组织宣传神的故事已经不足以抚平世人创伤、解答公众对现实世界的疑惑。于是基督教和天主教等教会组织开始资助其中一部分教徒进行天体物理、生物医学和化学的研究,成为自然哲学家。有些教徒的名字至今仍彪炳史册,例如牛顿、伽利略、哥白尼等。
在自然哲学青胜于蓝、与宗教分道扬镳后,国王和贵族们为了维护统治的技术需求和“养神秘门客站台”的声望需求,代替教会成为科学家(以及本文并未涉及但同等重要的工匠、艺术家)的最大“金主”。当然,权贵阶级并非是科研活动的唯一资助者,文艺复兴后,广大公民的政治文化和科学意识受到启蒙,主动参与到科研活动中,使科学不再是贵族精英们的专属爱好。公民科学 (Citizen Science) 和开放科学 (Open Science)从17世纪开始兴起,在此后的几百年对科学的发展都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
但是谁也没有料到,象牙塔内的科学家(学术共同体)最后又重新变回为信条最像宗教的组织。学术界逐渐进化出等级森严、与“教父”和“教皇”权力相当的学术权威,而经费的资助正是以这些权威为中心。
保守派与革新派之间对抗的张力,即是文明进步的源动力。就像当初对抗宗教原教旨的自然哲学一样,最近几年,去中心化科研(Decentralized Science, DeSci)运动开始兴起,作为几百年以来公民科学运动的延续,反对当前这种过于集权的传统科研方式。支撑DeSci运动的基础设施是基于区块链技术的Web3.0。
1. DeSci运动的出发点是什么?
兵马未动,钱粮先行
现代科研活动的“烧钱”和耗能是普通公众难以想象的。2022年8月,哈佛大学教授Naomi Oreskes在著名科普杂志《Scientific American》上发表一篇名为“Science Needs to Shrink Its Carbon Footprint”的文章[1]。文章指出当前科研活动的能源消耗巨大,例如世界各大天文台在运行期间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据估算为近2000万吨[2]。另外,整个云存储和计算领域排放的二氧化碳,也超过了以前因石油消耗量大而饱受诟病的航空业(平均每天排放约 240 万吨二氧化碳)[3]。
仿照互联网行业的产品运营逻辑,现代科研活动可以拆分成三大组成部分,每一部分所消耗的人力和物力有很大差别:
① 后端:在后台支撑科研体系运行的基础设施,包括实验室及配套资源的搭建与日常维护。例如一栋实验楼每年电费可达上亿元(尤其是放置有能耗堪比挖矿的超级计算机时),一间实验室里的仪器价值可达成百上千万元(尤其是实验物理和化学等以仪器操作为基础的学科)。该过程是最耗钱的部分。
② 中端:此为可复制迁移的部分,全世界各学科领域基本上大同小异,主要是“纸上功夫”,又可称之为“面向Office软件和打印机的科研”。科研人员把一半以上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撰写基金申请书、基金的考核和结题报告,否则就会缺少经费,无法支撑后端实验的开展。该过程是最耗时的部分。
③ 前端: 带版权(Copyright)的科研成果发布/交流/应用,这也是曝光灯下公众平常接触到科研活动的部分。前端的产出,无论是与理论、实验有关的论文,还是技术专利,都有可能给社会和科研人员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利益。该过程是最能赚取名利的部分。
上述传统的中心化科研方式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NSF)为导向。科研人员一般在年初撰写基金申请书,年末撰写年度考核报告或者结题报告,几个月的时间都在应对申请或考核(中端)。负责审核基金申请、结题的评审委员由同领域有一定声誉的科研人员组成,也就是同行中的翘楚。基金申请的通过率很低,中国NSF申请成功率仅为20%左右(2021年),美国NSF申请成功率为28%(2022年)。因此,对于年轻学者来说,“中了本子(即基金)”,就像范进中了举人一样高兴。
为了能顺利通过审批,科研人员在申请基金时惯用的做法是先有鸡后有蛋,先有资源(后端)才申请经费。例如申请时实际上已完成一部分,因此撰写的申请书会显得老道成熟。如此一来,评审专家会认为资金不会浪费,一定会有成果产出。最终导致两个不太乐观的趋势:**第一是科研的风险偏好性下降,**探索方向保守,且盲目追求热点,小众或偏门的方向无人研究;**第二是马太效应,**经费逐渐向学术权威(俗称学阀)集中,初出茅庐或名声不显的科研人员很难拿到足额经费,而学术权威既是基金分配的运动员,也是裁判员。
斩首计军功,贪冒者众
在中心化科研项目的结题考核中,学术评审委员会主要考察的指标是已在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或专利(一般技术专利也会伴随着文章用来介绍或宣传)。因此,对于科研人员来说,发表论文成为刚需。实验结果的复现问题(别人无法根据文章重复原作者的实验结果)、学术造假问题层出不穷,这是因为部分科研人员为了尽快发表论文,会粉饰结果,掩盖缺陷。评价一个科研人员的声誉,也是基于已发表的论文,例如论文的被引用次数。